Article

Ask the Experts
前言

在“专家答疑”专题系列中,编委会将邀请一组专家就某个特别热门的话题发表他们的意见。本次,我们邀请了Anthony Dickinson、Shakeel Shahdad、Charlotte Stilwell和Daniel Thoma为种植修复的咬合方案选择提出专家意见。

Anthony Dickinson

种植修复的咬合方案大多来自于天然牙修复的咬合理念。各种文献和书籍均没有充足的证据为种植修复的首选咬合方案提供坚实的临床指南。更为复杂的是,目前关于人类天然牙列的咬合理念仍有分歧。有一些来自于系统综述的研究证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尖牙引导的天然牙列出现咬合问题的概率下降,而组牙功能引导的天然牙列出现咬合问题的概率上升。

在发表的综述文献中,通常会将临床指南作为被广泛采用的正确的公理、范式、概念和操作,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指南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缺乏循证。

天然牙列修复时通常要遵循交互保护的咬合理念。目的是恢复和维持功能,尽量缩短患者的适应期。对咬合的改变越大,患者适应的时间就越长。任何咬合治疗都应保证长期的生物和机械稳定性。

种植修复时也默认采用相同的咬合理念。

尽管我知道这是最低级别的科学证据,但我的经验看法也是基于上述的非循证依据。以下是我在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理念,分别适应于几种不同的常见临床状况。

种植单冠修复体(Implant-supported single crown,I-SC)(缺牙两侧均为天然牙)

  • 使用8微米的咬合箔(‘Shimstock’)在I-SC两侧的天然牙上印记基线参考点
  • I-SC轻咬合时 – shimstock能够抽出
  • I-SC重咬合时 – shimstock不能抽出,为了保证由牙周韧带支持的天然牙的生理动度
  • 非正中运动时,立刻脱离咬合接触
  • 特别注意,上颌前牙区I-SC应确保具有足够的腭侧凹度,以允许下颌在说话和咀嚼时进行充分的前伸运动
  • 后牙区I-SC – 上或下颌。其咬合面内侧的三角嵴与轻微磨损的咬合面相反,通常从边缘嵴凸出到裂沟或窝。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髁突迅即侧移的患者。

后牙区种植固定桥 (I-FDP) (肯式Ⅰ类或Ⅱ类) – 种植修复体的远中没有天然牙:

  • 印记基线参考点(同上)
  • I-SC轻咬合时 – shimstock能够抽出
  • I-SC重咬合时 – shimstock不能抽出
  • 非正中运动时脱离咬合接触
  • 咬合面 – 复制患者历经时间磨砺之后形成的总体咬合形态 – 咬合面应具有平坦或微凹的三角嵴

前牙区 I-FDP (肯式Ⅳ类):

  • 同前牙区 I-SC;
  • “交互保护”的理念

全牙弓I-FDP (I-cFDP)

  • 该类型修复体需要完全咬合接触方案
  • 双侧后牙同步接触 – 每个牙位均应有接触
  • 侧方运动基于交互保护原则
  • 尖牙引导合(CGO)在技术和机械上的实现更加简单
  • 此外,考虑短牙弓 (SDA) 设计

在种植修复后的最初阶段,由于触觉感知的下降,患者往往不能像与天然牙修复体那样,及时的发现种植修复体的咬合差异。这种感觉似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因此,持续的复查非常重要。治疗干预的程度越大,早期阶段的复查间隔就要越短。在前三到五年,I-SC应至少每年复查一次,每次复查时都要检查咬合状况,必要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