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Ask the Experts
前言

在“专家答疑”专题系列中,我们将邀请一组专家就某个特定的热门话题发表不超过250字的见解。这一次我们邀请到Mauricio Araujo(巴西),Stefan Fickl(德国),Eduardo Lorenzana(美国)和Mario Roccuzzo(意大利)进行讨论,与5年前相比,他们在现如今的临床上是如何治疗种植体周围病的呢?

Mauricio G. Araujo & Flavia Matarazzo

在过去五年中,种植体周围病的治疗进展甚微。目前还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方法来确保治疗的可预期性,特别是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种植体周探诊出血是非常普遍的,种植体周围病比牙周病更难控制,种植体周围的卫生比天然牙周围的卫生更应该被重视。很明显的是,当种植体是以修复体为导向被植入到正确的位置时,种植体周围病的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目前,我们根据三种可能的情况对种植体周围病的患者进行治疗: 

  1. 若种植体有周围黏膜炎且有充足的清洁通道时,将进行龈下菌斑清除并加强口腔卫生指导。若存在角化龈缺失以及刷牙不适的情况,患者通常需要行角化龈移植。
  2. 若种植体有周围炎且有充足的清洁通道来控制菌斑时,除了进行翻瓣清创外,其它的治疗方法与黏膜炎相同。在存在骨缺损,则通常需要进行骨增量手术。
  3. 若种植体有周围炎,并且影像学检查存在广泛性、渐进性骨吸收,美学效果差或无法进行适当的菌斑控制是,建议取出并更换种植体。

总之,根据我们的了解,在过去的5年中,种植体周围病的最佳处理方案仍然是通过(i)合理的修复体设计,(ii)充足的菌斑清洁通道和(iii)定期复查维护来预防。